花,是符號化的植物。
不可考的歷史,花,滲透人類文化中。
文學巨擘莎士比亞(Shakespeare):「玫瑰沒有名字,還是一樣那麼香。」
符號學大師艾柯(Eco)以玫瑰為名寫下《玫瑰的名字》
這本超難讀的...
以花入詩詞的華文創作,更不勝枚舉。
她,象徵愛情、親情,更是原始女性崇拜的社會中,
信仰與女性性癥的符號。
如今,仍然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創作裡,
以及敗物的消費社會中。
不知道是哪位廣告人把花與愛情劃上等號?
女孩子縱使收到花,為後續照顧而煩心,
仍然開心;如果少上那麼一束,男人就死定了!
我說:「平日,花是奢侈品;節日,花是必需品!」
逢年過節,花再貴,你都捨得花,因為那是必需品;
平日,花既不實用也美觀不久,當然是奢侈品。
我家從事園藝業十數年(花業小開?),
朋友得知,第一時間常是抱以羨慕之情,
尤其女孩子可能還會來上一句:「好浪漫喔!」
但對於朝夕相處,看著它們「土生土長」的我來說,
就是植物-剝奪寒假的植物。
註:園藝業一年中生意最好,是過年前,即小朋友的寒假。
十幾年來,看著「植物」變成「符號化的花」,
換得價值,可以了解這過程多不可思議,
尤其對於更懂生意經的店來說,那價值可真不斐!
我家真的是很老實經營...
看日劇、音樂錄影帶、廣告中,那穿著工作圍兜、清新馬尾的女店長,
(或者如《Valentine's Day》中艾希頓酷奇穿著帥氣)
成為好多上班族的創業夢,及愛情名勝,
花,這個植物,真是徹底符號化了。
消費至上的現在與未來,
花,再也回不去了。
而男人的鈔票,也再也回不來了...
這是我們園藝,已於2011年夏天歇業...
Rhy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