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croogle?感到陌生是一定的。無需查字典了,這是微軟的新造字。

Scroogle=Screw+Google。我們習慣將「Google」當做「搜尋」的同義字,那麼這個新創字,則可解釋為:「被操縱、唬弄之下的搜尋」。為何這麼說?微軟(Microsoft)這次直接衝著Google Shopping而來。

 

Google Shopping 是今年六月開啟的新站(目前似乎尚未開放美國之外的市場),前身是商品搜尋服務(例如學術搜尋服務)。Google索性開闢新局,並宣告為Google Shopping為全廣告平台。每一個搜尋內容的排序,除了關連性之外,就看商家擲了多少銅板了!可以說,這就是個大家熟悉的購物網。商家訊息,也會出現在Google.com,只是排序就無關於商家付費。

 

微軟的搜尋引擎「Bing」的市佔落後於Google,這次當然視之為施力點。不僅玩了新造字,還拍了廣告、弄了網站:http://www.scroogled.com/(可以看作是張E-DM),上面備齊臉書和推特的分享鈕。整體看下來,這次擺明著做攻擊式廣告。

 

一般策略來說,老二或新進品牌做攻擊策略是合理。不過Google嘗試開闢Shopping,相信也是做足準備或者實驗某種洞見的趨勢。例如Google認為,付費機制有助於品牌/店家保持主動和謹慎,讓購物資訊更加準確;他們同時也推出「Google Trusted Stores program」強化可信度,若果如此,對於商家和消費者是雙贏。而Bing呢?同樣擁有廣告收費機制,只是表明:「不影響搜尋排序。」

攻擊策略和兩種經營價值觀,當然現在看不出勝負,但倒可以想想:「真實」是否全然等同「效果」?我們常自許為理性消費者,但許多實驗都驗證「非理性因素」對行為的影響力。且自身的理性判斷也僅依靠自身經驗和知識,是否真的可以有效率地幫上忙?我相信:簡便決策是人的天性,那是快速反應以避險的基因。所以,如果Google這個大品牌的信賴度高,加上其假設會正向運作的機制,那消費者是否真的因為「看的是付費的廣告」而嫌惡?甚至轉向其他搜尋品牌?

 

話說回來,現在的搜尋品牌都導向個人化、整合化,每個人的信箱、喜好記錄、首頁設定、附加服務都掛在上面,轉換成本還真高啊!每個人的瀏覽器打開,幾乎就可看出是誰家的忠誠信眾。首頁是Yahoo的,搜尋起點就不會從Google開始,反之亦然。更何況,我重用Gmail、手機系統是Android、也玩Google+,若要搬家可真是大工程呢!

最後,個人的小偏執,比起Google的簡約介面,微軟推出的Scroogle宣傳網站,實在是令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呀...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CafeRhy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