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,是動腦網站轉述網路新聞專家Robert Niles的評論。
因為原網站必須有動腦帳號才得見全文,所以我轉出來,
有興趣可點我的微部落格:http://imrhyme.tumblr.com/
-
面對改變,要怎麼決定下一步?
小時候大家都學過「處變不驚、處驚不變」,其中學問,
老祖宗沒教,但這個過程就是人生體驗、就是經驗值、就是價值觀。
依我自己來看這個議題,首先要打破行業界線,
也可以說是近年熱門關鍵字「跨界(跨領域)」。
也就是說,不要再抱持著舊有的新聞專業守則,
認為這個可以做、那個不可以做。
人類為了更便利的生活,促使世界改變,
人類的生活是連續的(類比),當然無法以明確的界線分成區塊,
每個時代的職業別只在當下有意義,下一世代隨時改變。
以文中談論的「記者」而言,早期資訊流通慢、公開程度低,
因此非常仰賴記者的眼、手;現今,媒體熱中低門檻議題,
報導內容的消息來源,就在每個閱聽人身邊(什麼狗會盪鞦韆之類),
加上傳播科技普及,那麼,閱聽人為何還須仰賴記者?
所以當今大家都說,數位時代,記者專業逐漸被取代,就很弔詭。
因為媒體轉向選擇唾手可得的資訊,就已棄守記者之所以存在的原始意義。
-
為什麼會呈現這種局面,這是人人都談得起、也是傳播研究專業的議題,
總之,這個現象已然成形且也非本文談論的範圍,就不在這贅述。
記者飯碗不飽呢?應該分為兩個狀況來談。其一,新聞媒體產業崩解;
其二,新聞媒體仍被需求,但是記者入門門檻低,線上記者隨時等著被取代。
我認為,就算我們正轉入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好了,或許稱數位社會,
那個時候職業別會大洗牌,但起碼這個過渡期還有好些年,
新聞媒體仍有存在意義。
例如《微趨勢》其中一個觀察,是書店裡的暢銷書越來越厚。
確實,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說,甚至音量,可以上到大眾媒體,
如Andy Warhol說:「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。」
但大量資訊也帶來恐慌,數位世界是去中心化,但畢竟我們長久信仰中心化,
即使不服氣,也總是依賴著有人整合資訊。
所以對政治狂熱者而言,就算他們自詡對某議題有見解,
或認為名嘴都在喇叭,仍會守在電視機前,因為名嘴總是把所有訊息整理好。
所以,資訊越多,整理工作就越被倚重,人們並沒有相對自由、自主。
-
接著談第二種狀況-線上記者(或者目前學習新聞專業者)隨時被取代。
這倒是相當可能的,但這就取決於你面對時代的改變,
是否可以跟得上腳步?
媒體工作者是驕傲的,因為總可以提早見人所未見、可以過濾資訊、
可以設定議題方向,說出的話、寫過的字是被萬千觀眾視聽。
但危險的就是這樣強烈的本位主義。
因此在數位時代,只能哀號著,不服氣為什麼科技發展這麼快,
亂了自己腳步,只得抄抄部落客和網友接觸的消息來源,報導二手資訊。
事實上,新聞或者傳播科系的訓練,是給予許多東西的。
很多人說學術與實務離太遠,但我聽到是那些傑出工作者回到校園都說:
「不是學校教得東西沒用,是自己不會用。總在某天才發現!原來教過了!」
這個時代人人都能寫沒錯,但是記者專業不會只有寫。
例如MuLahan告訴我們:「媒體即訊息。」先不論論述背後還有抨擊空間,
但至少這派學說,指出不同媒體特性影響了閱聽行為與閱聽經驗,
有這樣的醒悟,你會比一般部落客更了解什麼內容應該運用什麼媒體來傳達。
更別說那些傳播學背後的社會學基礎,你知道這不只是資訊社會更是消費社會,
這更可能帶來趨勢的前瞻,你有能力比部落客嗅出新時代的味道。
有編輯概念,勝過成長自數位時代、思想零碎化的數位青年們;
懂消息來源的經營,一般部落客只能偶爾碰運氣地炒出個大議題;
更有組織的資源與力量。
但重點是首段所提,能否打破職業別界線?
能不能更積極了解新傳播科技以及新的閱聽人行為?
能否比科技觀察家更能解釋網路社群現象?
甚至可以把資訊整理、組織的能力帶到其他行業領域去。
事實上文字、排版、視覺設計都有些內隱的準則,
不是三天捕魚五天晒網的一般部落客可以體會,需要持續經營才換得經驗。
(像這篇文,早就超過網路閱讀的專注時間,只是望友情力量,大家分次看完)
上面的那些問號,我都漸漸有自己的心得,未來慢慢談。
-
我不知道國外的狀況,但我看到國內情況是:
一,線上記者和媒體在放棄原有優勢,如前述,總是報導低門檻議題,
當然會被部落客取代,因為每個部落客身邊就一堆這樣子的消息來源。
你報導貓狗大戰,部落客們多得是各種寵物的戰爭。
而文字為了短暫討好新一代的觀眾,放棄原本累積的文字能力,
以及內隱的原則,搞得四不像。
網路世代的觀眾們,早就可以在部落客網站上看到更好笑的內容,
為什麼要看你們這些專業媒體人玩四不像的文字或影像遊戲?
二,對於學習新物太過保守,本位主義又導致過度守舊。
當代討論新的閱聽行為、傳播趨勢的,竟然多的是科技人和社會學家。
我不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情況,科技人懂這些科技物沒錯,
但閱聽行為的觀察卻是另一種專業,正是學習社會學、傳播學者的專業。
例如在校內來說,研究論文當然是嚴謹而相對緩慢的,
但是在課程的設計、系所資源的調整,卻是可以更快跟上時代的。
可惜的是,就我所見,學術對於數位時代的想像仍停留在初期的web2.0,
隱約發現有事情發生,卻沒能進一步探討其中的新規律是什麼。
批評蘋果帶來的媒體效應之際,卻少有人去了解這樣的閱聽經驗是為何?
知道人人邊看卻又邊罵,卻沒進一步理解其實閱聽人的insight是什麼,
可以針對閱聽人這種失協感背後的insight去修正。
原文中有人批評未提5W1H原則。但我想反問,為什麼需要?
當代閱聽人專注力降低,為什麼文章還需要將每個面相都鉅細靡遺呢?
當人們信仰的是某個部落客的主觀觀點,或者某個網友對於某餐廳的主觀評價,
而做出行為決定,為什麼還守著「去我」的客觀報導?
-
事實上,我並不熟讀新聞學,但我知道眼前的所見,有許多事情可以經由邏輯來挑戰,
人類行為和生活型態擺明往東走,媒體或媒體教育卻還是往西走,
這已經是個顯而易見的狀況了。
答案,還有賴未來在所上繼續研讀、繼續探究,但以近幾個月的經驗來看,
至少守舊是不可行的,並且勢必要放開心胸、破除產業別對自己的限制,
可能要納入資訊科系的資料庫、數位資訊管理能力;
可能要納入管理學院的目標導向和策略思考;
可能要從文學院借鏡更多關於文字符號的能力。
在下個型態社會正式來臨前,這幾十年,我仍然相信媒體產業的必要性,
做爛的,是人,不是這個職業本身的意義。
總之,這樣的原文不知道讓你想到什麼?對我而言有遠多於這篇文章的想像,
如果你也是從事或即將從事媒體工作,一起加油吧!
至少我秉信:前人都在做的事情,絕不等於「對」。
而且這個信念,我堅持至今,都是禁得起考驗的。
Rhy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