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看這標題,但內容絕不是關於《老人與海》的翻版。

timthumb  

最近,高鐵再度推出感性訴求的電視廣告。劇情很簡單。男人來到傳統市場,魚販大娘親切打招呼道:「好久不見你家xx(女兒名)了。」男人難為情笑,選定了一尾大白鯧,正要大娘包起來時,女兒來電。「對呀,想說今天妳回來幫妳補一下… 喔、喔,這樣喔…」掛上電話,男人放下大魚。「我買這條小的就好。」

Endline文案:「你有多久,沒回家了?」

 

梗很老。但我卻一陣鼻酸。

 

就技術層面來說,確實嫻熟。影像的選角、色調、配樂恰到好處。更重要的,腳本和對白設計得八分滿,剛好的模糊、剛好的乾淨。「女兒很久沒回家」、「老爸滿心期待」、「期待落空」等重要劇情,不以硬梆梆的直白方式表現,反而透過動作以及其他對話來完成。尤其男人以大魚換小魚的這幕,很細膩。如果硬是把所有資訊,第三人稱式地應插入對話、甚至以旁白處理,肯定壞了整支影片的氛圍。

 

魚,是多麼貼近生活。十年前,就多了「異鄉遊子」的身分,每次回家鄉,長輩們總是會買魚,甚至一路挾到我的碗裡,他們老是說:「你在台北都吃便當,一定很少吃魚喔!來!多吃一點。」(但事實上,我也會跑居酒屋、熱炒店大啖海鮮的…)很奇妙的,魚,就成了一種記憶家鄉的食物。

 

看著廣告的當下,還真有衝動想買票、衝上車。我喜歡每次搭著高鐵的那兩個小時(我常刻意選擇兩小時的班次),過程的心情滋味很奇妙。看著窗外的樓漸漸低,又漸漸高;窗外的天氣漸漸晴;台北的那些關於競爭的、打拚的心情漸漸放;接近目的地的心情漸怯;(憋的尿漸多)說是返鄉,有時候說不定近似逃亡,逃到一個可以安心、寬心的所在吧?因此科學家若真的實踐蟲洞理論,達成瞬間移動,就算有早鳥票,我大概依然會頑固地選擇那時候的古董-高鐵或飛機吧!

 

但又說到底。兩年來,返鄉的次數真是遠遠少於吃魚的次數。這問題,倒是科技解決不了。

 

Rhyme

arrow
arrow

    CafeRhy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